海上仙山——刘公岛简介

时间:2024-09-08 10:52:14




刘公岛,位于中国东部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湾口,岛面积3.15平方公里,岛岸线长14.95公里。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,在国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,素有“东隅屏藩”和“不沉的战舰”之称。明、清至解放前诸多海上战事发生于此,特别是甲午战争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。


岛上峰峦起伏,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,南部平缓绵延,森林覆盖率达87%,有“海上仙山”和“世外桃源”的美誉。岛内人文景观丰富独特,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、下至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、水师学堂、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,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。


刘公岛属大陆岛,由下元古代荆山岩群片麻岩构成,并堆积有上更新世黄土层,其前缘有被海平面淹没的迹象,西端有海拔12米的海蚀阶地。岛上峰峦起伏,海拔多在100米上下,主峰旗顶山,呈东西走向,余脉绵延迄海,海拔153.5米,为岛上最高点。地势西高东低,北陡南缓。北岸曲折,坡短岸陡,侵蚀特征明显,多海蚀崖。东北及西部近岸多明、暗礁石及乱石滩。南岸平直,多沙滩。沿岸有黄花湾、荷花湾、骡子圈、麻井子、贝草嘴、黑鱼嘴、东泓等岬湾。



刘公岛当威海湾口。威海湾位于赵北嘴和北山嘴两岬角之间,三面环山,海岸近似半圆形,海岸线长30多公里。南北两岸,山势险峻,岸线曲折。威海商港位于海湾北部,冬季很少结冰,航道可常年通行。威海湾口阔7公里,著名的刘公岛静卧湾口,将威海湾口分为南北两口:从刘公岛的贝草嘴至牙石岛为北口,口阔1600米,最深处34.5米,是威海通外的主要航道;刘公岛东端至南岸赵北嘴为南口,口阔4500米,最深处为19.8米。威海湾水色碧蓝,岸边花木茂盛,是游人观光、休闲的好去处。


倒水湾,位于刘公岛西岸。湾口介于黄岛与贝草嘴之间,向西北敞开,宽1.8公里。水域面积约1平方公里,海岸线长3公里,纵深0.5公里。沿岸多石质海岸,岸外有礁石分布,岸坡较陡,无沙滩。


荷花湾,位于刘公岛东北岸。湾口介于贝草嘴与黑鱼嘴之间,向东北敞开,宽1.5公里,水域面积约0.6平方公里,海岸线长2.5公里,纵深0.5公里。软泥底质。沿岸多海蚀崖,嶙峋高峻,近岸处多礁石,该湾水深岸陡。


骡子圈湾,位于刘公岛东海岸。湾口介于黑鱼嘴与大泓岛之间,向东北敞开,宽2.7公里。水域面积约0.8平方公里,海岸线长4公里,纵深0.6公里。底质为软泥。沿岸多海蚀崖,近岸处多礁石。



北洋海军提督署亦称水师提督衙门。在刘公岛中部偏西,依山临海,坐北朝南。建筑为清式单层举架,砖木结构。沿中轴线建厅堂三进,周筑围墙,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。大门居中,额题“海军公所”,李鸿章手书。门前构筑左右角楼和东西辕门,为大典会操、鸣金奏乐场所。西南建二层小楼式 望台。院内厅堂均以正厅为中心,两侧为配房和厢房,共68间。正厅自南向北分别为礼仪厅、提督厅和祭祀厅。配房和厢房分别为总兵、副将、洋员教习办公室及提调室、文武值班室等。正房与厢房之前,皆出檐构成前廊,三进之间,又分别在正厅东西两侧以南北走廊相贯通。二进院内建有地下储水池,容积约300立方米,设两个明井口,上覆铁盖。在日、英占据时,建筑物遭破坏,部分被改建,英国人还在一进院东侧新建水兵俱乐部。


刘公岛博览园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,分为六大展区、十九个展厅,采用高新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展示手法,全方位、立体化地讲述了刘公岛的三大主题文化:刘公文化、甲午战争和英租历史,被称为解读刘公岛的百科全书。具体包括六大景观:海圣殿、望海楼(复建)、中华海坛、甲午海战演示馆、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、鲸馆。



刘公岛基督联合教堂位于刘公岛邓公路,于二十世纪初由基督教兄弟会所建。加上附属建筑共八间,占地二百多平米,主要为外侨以及驻岛英军使用,教堂为石砌建筑,欧式风格,从窗户的形状看略带有哥特式建筑的影子,与其他英租建筑相比较,更具有特色和代表性,该建筑为威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龙王庙(丁公祠)位于北洋海军提督署西100米处,始建于明朝末年,清末筹建海防,刘公岛成为北洋海军基地,驻岛北洋海军和北洋护军筹资重修。为砖木举架结构,四合院布局,由山门(倒厅)、东西厢房和正殿组成,前后两院,共计房屋14间,连同庙前戏楼占地1700平方米。正殿内正中供奉东海龙王塑像,夜叉、龟相侍立两侧,东西两侧内山墙上分别绘有《三国演义》和《封神演义》故事壁画。甲午战后置丁汝昌灵位,遂改为丁公祠。祠内置石碑两通:一镌“柔远安迩”,表彰提督丁汝昌;一镌“治军爱民”,表彰驻岛护军统领张文宣。皆为光绪十六年(1890年)刘公岛绅商所立。

刘公岛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屏障,岛上郁郁葱葱,海风轻拂,海鸟众多,是山东境内为数不多的海岛5A景区。





最新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