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宁化客家人眼里,这一天也属于节日,仅次于春节和清明。客家人有强烈的血源意识,对自己的祖先充满了无限的尊敬和崇拜,除了在每年清明节大祭扫之外,到了七月十五还要再祭祀一次祖先,故“七月半”又有“小清明”之说。

清明节这天很热闹,很隆重,可以呼朋引伴,大鱼大肉,大吃大喝,大操大办,谓之“吃清明”,真如过节般。由族中每一家轮流做东,叫做“做清明”。而“七月半”这天一般是静悄悄的,各家各户单独进行,点点香烛,烧烧纸钱。

虽说七月十五,但“过节”却从七月十四傍晚进行,有点像“除夕”,所以在外头干活的不论大人还是小孩,这天都要早早回家,怕遇上“鬼”来收“钱”,也怕碰上别人正烧纸,客家人认为很“秽气”。主妇们先要在自己家中点香烧纸祭祀一番,再去本房香厅,最后去全村祠堂,客家妇女们那一脸的虔诚,十分令人动容;口中一律念念有词,嘱咐祖先在地下安息放心,不要“回来”打扰活着的人,祈求祖先收到“钱”后要好好保佑一家老小身体健康,平平安安,完了还需双手拢并,叩头三鞠躬。这有板有眼的一举一动,体现了客家人对祖先的一种无限尊崇和缅怀。

宁化人把列祖列宗统称为“公太”,“婆太”。认为没有祖先就没有自己,因此把祖先看作最可靠的,最有力的精神寄托所在,在宁化的每一个家庭都把祖宗与天、地、各类菩萨等供奉在一起,享受常年的祭祀香火。在日常生活中,宁化人每天早上饭蒸熟后,要用木制的小饭杓盛一杓热饭,倒扣在碗中,放置在祖宗的神位前已敬列祖列宗。

七月十四祭祖先
在家里放上贡品,点上蜡烛、香


然后还得去自家的祖屋,比如香火厅、祠堂祭拜祖先。

七月十五祭野鬼
十五还要各种烧香祭拜,祭拜和十四略同,下午要煎擂茶,十五通常是要吃素的。


在七月十四前就要把黄纸、银票、金子银子、鞭炮蜡烛等都准备好。


黄纸买回来需要用钱戳,打上铜钱印,再折成一道道,准备好拿去烧!

每家的钱戳形状不同,但铜钱的形状都是一样的

准备好工具就可以开始戳上铜钱印了,经常是用一根大的柴火来敲击

可以一叠一起戳,这样也省时省力。


戳好后,再把黄纸折好。

宁化人过中元节,少不了中元粿。因为客家人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,敬祖睦族是客家人的传统,人们为了怀念祖上,孝顺长辈,教育子孙,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会在自己祖堂上摆上粿子(中元粿),以及芋子、枣子、葫子(葫瓜)、糖子(糖果),寓意五子登科。

中元粿的形状多姿多彩,蔚然成趣,有长条形的,有圆柱形的,还有类似扁担、箩筐、柱梁、飞燕等各种造型的,不一而足,其共同心愿是祭祀祖先,祈求祖宗庇佑后人。此时,家长会把小孩和家人召集在一起,一边吃粿喝茶,一边讲述祖上荣光和家规祖训,教育孩子从小励志,学好本领,长大做个有能力有出息光宗耀祖的人。

过去,人们外出经商务工往往带着干粮,这些干粮就包括中元粿,一来携带方便,二来加工后的米粿易保存,数日内不会变质。民谚说:中元粿,香又甜;可充饥,又养颜。
当然,除了吃中元粿,各地客家人还有别的节俗习惯。

吃鸭肉
在宁化的很多地方,在鬼节这一天都有吃鸭子的习惯,这个传统的由来,民间说法不一。有人认为,这个时节正是鸭子最肥美的时候。也有人认为,由于季节的原因,这时候吃鸭子能祛除肝火、防秋燥。另外一个说法跟传说有关,由于过世的先祖会在这一天回家探亲,但没有船过不了奈何桥。于是,世人就要杀鸭子,让先祖渡河回来,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农历“七月节”吃鸭子的习俗。

客家擂茶
客家人过“七月半”时,会做擂茶,客家人爱和擂茶,既能充饥又解。渴擂茶出锅后,在桌子的每个位置都用碗舀好擂茶,一是敬“公太婆太”,二是十五这天大鬼小鬼非常多,以免发生争抢!

在很多乡村,还有很多别的活动,比如“做醮jiào、 请傀儡戏班”等等,在你们家乡还有什么习俗呢?
做醮




傀儡戏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