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漫话泗县
泗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 ,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。地名自夏迄今伴随沧海桑田而几经迁变,古称夏丘、晋陵、虹县、泗州等,但人们多称虹县、泗州 。
尧封禹为夏伯,始邑于此,名夏丘 ( 邑治遗址在今县城东南1里许),属徐国。商沿夏制。春秋时初属宋,宋灭属楚,楚赐春申君淮北十二县, 夏丘在焉。秦初为薛郡,后更泗水郡。楚汉之际属西楚。西汉置夏丘县,属沛郡。东汉时,属下邳国。晋属临淮郡。北齐置夏丘郡,后周改晋陵郡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复置夏丘县,属泗州。

唐 武 德 四 年 ( 6 2 1 ) , 置 虹县 (治今五河县境); 六年废夏丘入虹。之后,虹县移治夏丘,属仁州。贞观八年(634),州废,虹县属泗州。元和四年(809),改隶宿州。太和四年(830),废宿州,复属泗州后复置宿州 . 治于虹,虹县再属宿州 。宋元佑七年(1092),虹县属淮南路,建炎后,没于金,虹县仍属南京路泗州 ,元置行省 、 路 (府)、军(州)、县4级建制,虹县初属河南行省淮安府泗州,继属江北淮东道 。 至正二十七年 (1367),改属临濠府泗州。明洪武 六年 ( 1 3 7 3 ) , 泗州改隶中立府。七年八月属凤阳府。清顺治二 年(1945),虹县属江南省风阳府泗州。
然而,泗县古又称泗州,并非是虹县在历史上曾多次隶属于泗州的缘故,而是缘于 一次巨大的灾难。
古泗州遗址在现在的江苏省盱眙县境内 。 始建于100多年前 , 得名于北周武帝宣政元年 (578)。是时,州城地势低洼,夙称泽乡水国,隋文帝开凿洛渠,引黄河水,经开封、商丘、夏丘至临淮(今盱眙县城淮河对岸)入淮。唐开元年间,徙泗州府于临淮县。从泗州通过淮河、运河、汴河和长江,可抵南京、开封、洛阳等重要都市。

唐、宋以来,泗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漕运中心,船舶如流。 泗州城更是店铺林立,商贾云集, 辎铢喧闹。曾有诗赞:“官胪客鳊满淮汴,车弛马骤无间时,"泗州城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空前繁荣。
明朝朱元璋在泗州城北13里处大兴土木建造了明代第一陵——明祖陵。明祖陵的修建给泗州城带来了隐患, 为保明祖陵的风水王气和皇家漕运, 大筑洪泽湖大坝,人为地抬高了水位。清朝,面对水患,统治者只知筑坝拦水,不思疏导根治水患,致使淮河下游淤塞,河水高出堤外数尺,最终这座千古名城,于康熙十九年 (1680),被黄河夺淮的滚滚狂涛所吞没,“永为鼋鼍之窟”,成为世界上的第二个“庞贝”。
泗州城沉没后,州署移治于盱山西北麓,悬绝淮湖。乾隆四十二 年 ( 1777年) , 泗州移治于虹县,州县合一,仍为泗州,虹县降为虹乡。据《凤阳府志》载:新泗州“北枕屏山,南襟长淮,重岗东拱,灵璧西环,盘龙朱山障其左,鹿鸣阴陵绕其右,扼徐淮之门户,通兖豫之舟车,原野平旷之区,而风水结聚,自然昌明,东南大都会也。”民国元年四月,废州为县,称泗县, 并沿用至今。

古老的泗县大地,物华天宝, 人杰地灵。这里既是明代开国元勋邓愈、胡大海的生身之地,也是刘少奇、陈毅、彭雪枫、张爱萍、张震、江上青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。同时,也是泗州戏艺术之乡。
今天 . 泗县县委、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按照“三年大变样,五年再造一个新泗县“和“大开放,大 发展“的战略,艰苦创业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泗县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,不久将再现、赶超昔日的历史辉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