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文化名城-广东英德市简介

时间:2024-09-28 11:26:05

英德,素称岭南古邑。在公元前206年,在英德之地就已设置浈阳。公元1195年设英州府,自始得英德之名。在2006年就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历史文化名城。

英德位于南岭山脉东南部,广东省中北部,北江中游,珠江三角州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。

英德城区自70年代未开始搬迁至新城后,慢慢旧城就基本失去了一个城市的功能了,现只有为数不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和少量的居民在居住。那还有半点当年车水马龙,行人熙熙的影子了?有的只是冷冷清清,门可罗雀。与新城的人声鼎沸,车水马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现在旧城看到的大多数是未搬出的长者,每天他们在这聚集、饮茶聊天,这给旧城平添了几分沧桑韵味。看来如今的旧城已成为了老人家甚至年轻人逃离浮华喧嚣,寻找自然宁静的一处净土。

不久前的一天,我再次走进了旧城。刚踏入旧城区,人民路、中山路、文化街、北门街、新街、郑家巷、水巷口等一条条再熟悉不过的老街巷名字在脑海中翻滚。

城楼基(光复巷、人民三巷)。

来时正好下着雨, 雨下的旧城雨雾弥漫,细雨蒙蒙,如烟如云地笼罩着一切。似沉睡的旧城,一切显得宁静而安详。抬头仰望,雨珠儿串成一个大珠帘,我的记忆碎片与年少时光又清晰地串成了一个乐章;低头俯视,淅淅沥沥的小雨,一点一滴打在光滑的石板路上,溅出了一朵朵的小水花。此时的我,对于旧城有着满满的回忆。熟悉的环境、熟悉的街道、熟悉的房屋让我支离破碎的童年、少年、青年记忆慢慢重组。

在怀旧的记忆库里,有些东西还在,而有些东西却再也回不来了……

旧城区的何公坑上,有一座建于宋代的石桥叫何公桥,这是英德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桥。

何公桥因与北宋大家苏东坡有一段不解之缘而扬名天下。该桥长30多米,宽5米,为双拱式结构,每拱跨度约8米,整座桥全部用石灰石条叠砌而成,桥身稳固,桥面平整,造型流畅。桥面有2行共8对铁片镶嵌入石缝里,每片均有2个小孔,据调查是用来绑扎铁链,保护和方便行人。桥面原有木楼式建筑,用以给过往的人群挡雨,楼阁供奉有观音神像,后毁于抗战时期。桥的两面有阴刻楷体“何公桥”三个大字,至今仍清晰可见。1985年该桥被确定为英德市(县)级文物保护单位。《英德市(县)政府志》里说,英德宋代时称英州,在英州城中,有一条鹅公河将县城一分而二,前人以木板架桥接连两岸,方便往返,但每每被洪水冲毁,百姓来往非常不便。

据《英德市(县)政府志》披露,宋哲宗绍圣元年(公元1094年)4月,苏东坡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英州(未到任),8月再贬惠州,三年后又谪至海南儋州。宋哲宗元符三年(公元1100年)5月适值大赦,同年7月迁廉州(今广西合浦)。同年11月,苏东坡从广州乘舟北归,获得朝旨,官复朝奉郎,提举赴四川成都任职,路过英州。

当时,英州郡守何智甫邀请苏东坡参观石桥,欲索文以记。当六十七岁高龄的苏东坡来到石桥时,见桥上人来人往,熙熙攘攘,热闹非凡,联系自身又一次苦尽甘来的经历,不由心情大悦。他详细询问了建桥的有关情况后,深受感动,欣然命笔,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四言长诗《何公桥铭》。苏东坡将此桥称作“何公桥”,体现了他对何智甫的尊敬,“公以身先,民以悦使”,既热情赞美此桥,又委婉含蓄地张扬了何智甫的这一德政———对民间疾苦的关怀。“疏为玉虹,隐为金堤”写出了石桥的形式美、结构美。因之人们便称这座桥为何公桥,溪坑亦由鹅公坑易名何公坑,山水而人而更名,这与潮州的韩山韩江一样因韩愈而易名,这在人文历史上是不多见的。

雨珠在何公坑平静的水面泛起粼粼的涟漪。对于何公桥、何公坑我们有太多的记忆。喜欢水是儿时的天性,在仲夏时节,正当青少年的我们,就像如今的时髦词——来一场任性。从高高的何公桥拦杆上一跃而下,大胆的还会来个103B向前翻一周半屈体,胆小的就直接站在桥面边垂直跳下。何公桥上自由飞翔的落水,真惬意。跳下去后,击碎了阳光下桥的倒影,大家在水里嬉戏,打水仗,年少的无忧无虑尽现无疑。

何公坑当时还有一条柴油机小货船来往于食品厂至城区厂转运仓库,主要是用于食品厂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。

北江河是英德人民的母亲河,我想何公坑应该可以叫做我们的兄弟坑了。那时的何公坑清澈透底,鱼在在水里优哉游哉地游来游去。因还没有自来水,城区西北面的居民用水,除少部分用井水外,大多都是到何公坑挑水吃,洗菜、洗衣服也都是到此坑中。记得还分开担水码头和洗衣码头,可见当时人们的卫生意识也不比现在的人差。

那时的县城不大,常住人口不多,相互间基本上都是相识的。当时旧城街区主要是由东西走向的人民路、中山路、文化街、打石街、长堤构成。在这些路街的左右设横街小巷,每街巷纵深短为几十米,长为百余米,也就是由几条东西走向的主路再辅助其它的横街小巷所组成。从空中俯视,整个街区的平面布局如蜈蚣之形。旧城的建筑多是砖木结构,大多为两层。抬头观望,屋檐外挑,街面较窄。布局是楼下店面,楼上住宅,或前店后宅。

人民路上的鞋厂、饼干厂、粮食局(检察院)、粮所、银行、邮局、儿童商店、纺织品商店、药材公司、三角铺、新英商店、电影院、阿茂凉茶、门诊部、总社。中山路的百货仓库、百货公司(商店)、冰室、照相馆(唯一的一间照相馆,记得同学的父亲在此做摄影师)。无不留在上一辈和我们这一辈英德人曾经的记忆中,让你现在想起来还感到亲切。不过如今你曾经熟悉的旧城,已经成为了"曾经"。

何公桥排涝电站入口。

人民路粮食局,文革后恢复公检法,做检察院办公之用。

人民路上的三角铺,现是文革后新建筑,对面街的铺曾做过邮局、新华书店、中医院门诊部。

曾就读过的一小母校,2016年9月增设初中部,新门楼、新的教学大楼投入使用。

县政府

在何公桥电街的西端,当时担负着全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方面组织与管理的县政府办公区和住宿区。

银行

我走进了当时英德城唯一的银行旧址,墙壁大多已风化,有的已经开裂,窗台上落满了灰尘,屋内蛛网遍布,恍如隔世。天空不知什么时候已放晴了,斜阳穿过窗台打在屋内,照在剥落的墙壁上,看着有种苍凉的感觉。

粮店

不曾忘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各种生活用品、食品都是按人头按标准分配的。一个成年人一个月的口粮就只有23斤,4两油,好多人都是不够粮食吃的,只好买点杂粮充饥。 另外在其它商店买粮食制品的东西也是要粮票的,现在的年轻人是想像不到的,当时没粮票是寸步难行的,就像现在没有身份证一样,所以当时有句口头禅"睬你都无粮票"(意思是不理你,理你就会没粮票)。

粮食加工厂

同学的家就在此,我们一班同学经常到这玩乐,所以对这厂再熟悉不过了。

粮店所有买出的大米,都是在此经过将稻谷碾磨成大米再出售,并将部分调运外地。

在旧城区, 有着厚重历史饱经沧桑的粮食加工厂、鞋厂、铁木厂、饼干厂、糖果厂、烟厂、豆腐加工场、五金厂等现已破烂不堪,有种隔世之感,而它却坚强地向后人证实这段历史的存在。

从左边的店铺走出了今天的和平广告公司。

新英商店

当年买衣服,买布车衣服都是要布票的,记得一个人一年是几尺布票。新衣、新鞋往往是每个人,也包括小朋友农历新年才能达到的追求。而且不是成衣,而是自己剪布做,或到栽缝店做的。用现在的时髦话讲,就是叫"自摸货"。

电影院

那门前的小广场,每晚都会聚合好多人,它是当时县城晚上最多人的地方。每当夜幕降临时,大家有时间都会到那走一走,特别是年轻人,那时没什么娱乐活动,记得电视机也只是药材公司,森工站才有,而且是小小的12寸黑白机,当时看过的有《追捕》、《望乡》、《藿元甲》。所以电影院有新片放映时,那场面真是可形容为人山人海。其实好多叫新片,也都是文革后复映的电影片。如《红日》、旧版的《南征北战》等等。

记得放映《卖花姑娘》、《刘三姐》时,是一夜放映到天亮,一场接一场,而且场场爆满,一票难求。看《卖花姑娘》时,前一场看完退场的人,每每都会提醒下一场次的人,要记得带小手帕(那时还没有纸巾),用于抹眼泪。不知是剧情太悲所感染,还是那时的人泪点低,每个人在观看过程中都会伤心地哭泣。 当时的电影票是分、前、中、后和楼座的,好像票价是三分、五分钱。

当时旧城有三大文化娱乐场所一一大戏院、灯光篮球场、电影院。如今由于北江西岸防洪堤的建设,大戏院和灯光篮球场已拆除了,只剩存电影院,却早已破破烂烂了,但从中也还可以看出当年曾经的辉煌。

新街

新街见证了摩肩接踵的繁华,也目睹了门可罗雀的沧桑。1978年,改革开放之初的新街,就像当年的广州高第街。街道两旁排满了一个个的服装档,购买衣服的少男少女熙熙攘攘,过年过节更是挤到水泄不通。现在不要说开档的铺面不多,行人也寥寥无几,街上人烟稀少。曾经繁华的街道,有着满满繁华史的新街,如今已经荒废不成样子了。

在文革期间,新街中段位置,曾有一间出租小人书的小店,店主人叫金水。花一分钱可以坐在那看两本书,不可带走。在放假时,更是常常坐满了看书的小朋友。有些内容精彩的小人书还要1分钱租一本,而且其他小朋友租看了,还要耐心等待。没钱或者不想出钱的,就蹭书看,即几个小朋友紧挨着在一起看一本书。这里的藏书也算丰富,使年少的我们在这也学到了好多课本外的知识。

曾经就读过的新街旧机关幼儿园

博爱路、中山路

美食丰富的城市,幸福指数也会高。记得旧城的小吃也名扬而独特,电影院对面的博爱路和中山路称得上是当时的小吃街。酸萝白、卷简糍、雪条、雪糕等特招食货的喜爱。还有大同酒家的菜色也好特别,林林总总的各色风味无不活色生香地诱惑着你的味蕾。记忆的味道,年少的味道,现年少最熟悉的卷简糍味道,可能只有到新城建设路迪记店追寻了。

城楼基(光复巷、人民三巷)

现代城市里难得一见的青石板路。古老的街巷上,记得北门街等原来都是青石板路,现只有一两条街巷还保留有少量的青石板。看着这小巷上难得留存的青石板,看着每一块青石板上的裂痕,这都是岁月留下的皱纹。

位于人民路的基督教堂。是文革后恢复的,此前曾做过法院。

位于陵园路的天主教堂。文革期间曾做过一段时间供电局,对面街的黄色房子曾做过印刷厂,做过法院,现已拆除。

一到周六日,教徒就会来到这做礼拜,虔诚祈祷。

南门口

走到长堤南门口,脑海中仿佛还看到铺着青石板的码头上,在太阳升起和日落时,每天都周而复始在这里边用洗衣板手搓或用洗衣棒敲打衣服,边拉家常的妇人们的身影,以及仲夏傍晚时分众多大人小孩戏水的场景。

那时在南门口还设有一个汽车轮渡码头,汽车通过轮渡到北江河的东岸,行人就只有通过浮桥到达对岸,再坐人力三轮车到火车站。南门口经过河边街(东湾街、又叫东风街与之双平行)即是竹篙铺。在竹篙铺(新生街)同学的家正对着的是浮桥头,几十条上百条艇并排着,形成一条浮桥,有船要通过时,就解开河中间的艇,船通过后再重新把艇撑回原处。1971年1月人民大桥建成通车后,轮渡和浮桥就失去作用了,如到火车站就可坐设在南门口的当时县城唯一的1路公交车,或坐"三脚鸡"到火车站。

农贸市场

当年的市场设在水巷口,猪肉是只有食品公司销售的,每个人一个月只有几两肉票,而且要排队购买。当时大家都中意肥肉,所以有时排队轮到自己时,看到太瘦的就会叫后面的上前先买,等切到肥肉的时候自己再买,这个是现在的年轻人好难理解的事。

那时候基本上一月才能吃上一次肥猪肉,逢年过节能够宰上一个鸡,吃上鸡肉真是一种享受。中秋、春节就另外有油豆腐、鲜鱼分配。水豆腐就每天有供应,不过也是按人头按月分配票证购买。那时是计划经济年代,每年年底,就要拿户口本去领第二年的猪肉票、付食品票、布票、糖票。猪肉票和付食品票都印好1至12月的数字,当月只能用当月的票号。肥皂也是凭票供应,一般是不够用,所以有时就要靠熟人,走走关系才能购买到。因此当时也会有好多人都喜欢在商业服务部门工作,不同于现在大都挤去报考公务员。

旧居

回不来的青葱岁月,抹不去的青春记忆。十几年的时光在此度过,陪伴我慢慢变"老"。时间公正而不近人情,儿时的玩伴你们还好吗?你们曾记得我们一起上学,一起回家写作业,一起到何公坑游水、打水仗、划艇,一起抓“三班”(追人仔),一起打仗仔,一起打玻珠,一起赢烟角,总之太多的一起一起了。那时家家都没电风扇,总觉得夏天特别的炎热。这却带来别样“风景”:远远望去,天棚上铺着一排排的草席,仿佛是一片草席铺就的地板。因为大家早早就迫及不待地放一张席子在天棚,总想霸个好位置,用于晚上乖凉睡觉。睡觉前,一群小朋友,中朋友在看着夜空中满天的星星,聊着天南地北,古今中外的事,记得当时聊得最多的还是古时候的历史和传说,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。那时的我们不同于现在的小孩那么娇气,父母顾着上班赚钱养家糊口。当时还没有"烈日"这个词,一放假,或写完作业后,我们就成了没"王"管的野孩。夏天在何公坑游水,拿人家的艇划到何公坑尾(即现在的浈阳湖)的酒厂;去北江河钓鱼;到马口挖树苗,拿回来种在屋前鱼塘边;到龙屋的竹林处找树丫做弹弓;晚上打着电筒去中医院南面的菜地抓蟋蟀;到相当于现在和平中路、建设中路一样的旧城人民路粮店门口大街上抓人仔(从这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主要街道上没有车来车往,而不存在令当下人们头痛的烦事,讲得粗俗些,就是在主要街道上也可以"打横来行"),大家即使平日间的不高兴也是三分钟便会烟消云散。常言道:少年不识愁滋味,总之那时的日子每天都是诗。而现在看着曾经的旧居,已物是人非。屋还是那屋,人却已不是原来的那些人在居住了,再难找到那些曾经熟悉的身影了。房子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,只是比当年陈旧了许多。年少生活的地方日渐衰老、苍凉,想必夜晚会更显寂寞。

另外,讲到旧居,还有一件事必须讲一讲:那就是笔者曾救起过一名落水儿童。当时旧居门前全部都是鱼塘,本身那个时候人就少,再加上是大冬天,所以塘边周围没一个人,我见那儿童时,就只有少少头发露在水面上。见情况危急,所以我鞋子也未脱,就直接冲下鱼塘去,不然那落水儿童就会……,后还得到他家人的两角钱红包呀。

龙屋

记得是当年出名的贫困村,还有个八斤稻谷的古仔。

文峰塔

望着江对岸,去年6月修缮一新的文峰塔,没有修旧如旧的"复原"。它的雄伟壮观不失它曾经的大气,但它的光鲜亮丽却洗涤了岁月的痕迹。

没有这些经历,就没有这些回忆。

水青、街静。童子在街上追逐玩耍,妇人水畔洗菜洗衣,没有车来车往而拥挤的街道。这些美事美景只能停留年岁已大的一代人记忆当中,诉说给自己的孩孙们听。

生活了十几二十年,必然会爱上了一座城。

不过必然已经没有“必然”了。

随着城市建设发展,我估计不久的将来,旧城会进行改造,这一段历史将被渐渐抹去。我心头涌上些许惆怅,遥想着若干年后这旧城、这旧街是否还能存在。

在感受着旧城老街上陈旧的街铺旧居,再看看不远处耸立的维港半岛、国际新城等一片高楼大夏,我突然萌生了一种莫名的伤心感慨,同时又有一种矛盾感,希望与失望并存。

伫立片刻后,我转身在夕阳洒下的余辉中伤感离去。我想我会经常再来的,来追寻记忆,追寻历史,怀恋年少……

岁月可以磨去我们的青春,却不曾带走我们的记忆。

旧城你的过去我有幸见证,你的未来我会一直关注。

我在想,如果将来在旧城改造时,在不妨碍整体规划的同时,保留那些石板路,旧建筑,做到有史又有迹,因为历史要靠这些文物来承载和传承。让老街、老屋向后人讲述自己的传奇故事,让后人知道英德城的变迁;让中老年人找回从前的记忆。或建成休闲旧城、古色老街,创办特色小吃、特色小商品一条街,使之成为一个旅游景点,使本地人、外地客都能够在此"看看看"、"买买买",那该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呀。

在历史的发展中,旧城,我想不久的将来也会不复存在。由于对将会失去的旧城,有一种说不清,道不明的情感,所以特逢上此拙文,将此拙文献给在旧城曾经生活和未生活过的各位,以此作为怀念,也可叫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吧。

世界上最远的距离,不是西半球的美国,而是你住在新城,近在咫尺的旧城你却不是经常去走走。旧城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,需要我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经常去翻阅,我们应该更好地知道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昨天和今天。

最新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