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天水这座城,和人们印象中的甘肃有些不大一样。
总以为是“金戈铁马,长河落日”,实际却是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”。
总以为是“风沙漫天,大漠驼铃”,实际却是“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”。
《诗经》秦风的《蒹葭》,说的正是天水这一带的“陇上江南”。

天水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,是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,8000年前的大地湾就诞生了文明之光,这里的先民已经掌握了旱地粮食稷的种植,他们还是中国最早烧制彩陶、刻划符号、修建宫殿式建筑的人。
伏羲氏、女娲氏、轩辕氏先后在这里诞生。

“天水多巷,南北横陈,交织牵扯,多市井烟火味,夹杂鸡毛蒜皮,便成了人间生活。”
进入天水老城,古朴的氛围铺面而来,伏羲庙、文庙、南北宅子散落分布于城中,随着现代化的建设,同很多城市一样,不少老建筑慢慢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,但是在天水城中,仍旧留下了老天水人生活的印记。
天水作家王选在《南城根》中这样描述道。

南宅子,这是甘肃省惟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古民居建筑宅院群,现已辟为天水民俗博物馆。
之所以叫“南宅子”,是因为其对面还有一座“北宅子”,这两座宅子都是一家父子两人分别建造的。
南宅子为父亲胡来缙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(公元1589年),北宅子为儿子胡忻建于万历四十三年(公元1615年),父子二人都是明朝名臣,乡人誉为“父子乡贤”。

伏羲庙——创世神第一庙
中华民族人文始祖,伏羲氏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。
相传生于成纪,也就是今天的天水。一画开天,创立八卦。
明朝成化十九年(公元1483年)始建的伏羲庙,被明武宗钦此为天下伏羲第一庙,从而确立了官方权威性。

伏羲庙的正殿是先天殿,供奉有伏羲氏的塑像。
一棵倒下的古柏正好压在大殿的瓦檐上,不过所幸被支撑住。进入殿内,抬头可以看到藻井天花所绘的“先天八卦”和“六十四卦”方位图。


天水没有什么能比麦积山更能吸引人的了,这是秦岭山脉小陇山的一座孤峰,“望之团团,如民间积麦之状”,故此得名。

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(384-417年)开始,人们在这里开龛造窟,这些石窟多凌空凿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之上,历经千余年的开凿与修缮,成就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绝壁佛国。

麦积山石窟应当是中国四大石窟中最为低调的了,即便是在省内,甘肃本身就拥有众多的石窟,尽管也是世界文化遗产,但风头完全被敦煌莫高窟所压制。
如果说敦煌莫高窟的看点在于壁画,那么麦积山石窟的雕塑则是最大的看点。在现存的221座洞窟中尚有10632尊泥塑石雕,形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

大大小小的佛窟之间有栈道相连,栈道的狭窄仅能容纳一人通过。现在对栈道进行的加固处理,安全性大大增强,但是登上栈道,仍会有一种恐高的感觉。
唐代的地震将整个石窟震成了如今的东西两崖,从东崖上山,在山下就可以看到麦积山石窟标志性的东崖大佛(13窟),这是始凿于隋朝的“华严三圣”——释迦牟尼佛与普贤、文殊菩萨。

天水武山县油菜花
不同于其他地方纯粹的金黄直逼眼眸,武山大地的油菜花以绿油油的麦田为经线,金灿灿的油菜花海为纬线,在山梁沟壑间绮丽怒放。
不论在滩歌漆庄、城关南峪,还是在四门西梁、鸳鸯广武,随便登上一处高地,极目远眺,一大片一大片的金色花海,如海洋一般辽阔,不停地蔓延流动。


天水美食
凉粉:柔软爽滑、晶莹剔透

呱呱:被誉为“秦州第一美食”,以香、辣、绵、软著称。

甘谷酥圈圈:香气扑鼻,诱人可口。

酸辣肚丝汤:酸辣可口,风味独特

浆水面:生津止渴,清热祛暑

这里尽管不及北方的河西走廊与南部的甘南那样名声在外,却也因为以麦积山石窟为首的诸多人文历史打卡地而大放异彩。
有机会就来天水看看吧!